夏日學社2021

夏日學社2021 – 無序,破格

夏日學社2021 – 無序,破格

夏日學社 公開座談 | 能有多現場?

夏日學社 公開座談 | 棲息地的習慣:與藝術家潘律和鄭波對話

日期及時間

2021年3月26日 - 4月4日

地點

請參考節目時間表

費用

$250 (討論課);免費(公開講座)

簡介

夏日學社,一個為期兩週,為香港及亞洲學生而設的計劃。包含一系列大專以上程度的研究課程及公開講座。旨在讓學生與來自海外及香港重要的藝術理論及思想家、策展人、藝術家、哲學家近距離學習。

今年夏日學社「無序,破格」會邀請9位學者運用另類的教學和知識創造方法,探索時間與空、生態與科技、 行動與活化的不同觀點。

申請截止日期:2021年3月21日

學費:$250港元,包括8場討論課 (按照防疫措施變化,以網上或現場形式進行)、2場公開講座以及結業證書。本活動可以爲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學費資助。

報名須知:

-討論課將以以英語主講,公開講座設英語至粵語即時傳譯。

-請網上登記並填寫相關資料,成功報名將會個別聯繫。

-請確保你能參與所有的討論課和公開講座,包括4月4日下午的結業活動。

-夏日學社所有活動或因應政府防疫措施變化更改為網上或現場進行,請確保你能出席及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

如有任何疑問,請電郵至 learnart@taikwun.hk

本計劃由王莉莉設計及統籌,陳浩勤及高穎琳協助執行。


節目時間表

日期 時間 節目 主題 地點
26.03.2021
(星期五)
7:30pm–9pm 公開講座 - 官綺雲、潘律、鄭波 棲息地的習慣:與藝術家潘律和鄭波對話 賽馬會立方
27.03.2021
(星期六)
10am–12nn 討論課 - 官綺雲 時間的沉澱 09座二樓 
28.03.2021
(星期日)
2pm–6pm 討論課 - 鄭波 草木親緣 戶外
29.03.2021
(星期一)
7pm–9pm 討論課 - Joanna Mansbridge 感知環境:生態,科技,與表演 09座二樓 
30.03.2021
(星期二)
7pm–9pm 討論課 - 楊陽 文字、工作、世界——讀聽說互動研討會 09座二樓 
31.03.2021
(星期三)
7pm–9pm 討論課 - Tom Engels 身體失常的感覺 09座二樓 
01.04.2021
(星期四)
7:30pm–9pm 公開講座 -Raimundas Malašauskas、 Xavier Le Roy、 余美華 能有多現場? 賽馬會藝方
02.04.2021
(星期五)
7pm–9pm 討論課 - 潘律 70年代香港青年行動主義的工具:《70年代雙週刊》和實驗電影 09座二樓 
03.04.2021
(星期六)
10am–4pm 討論課 - Raimundas Malašauskas 如何為烹飪和人生編寫食譜 09座二樓及戶外 
04.04.2021
(星期日)
10am–12nn 討論課 - 余美華 合作能有多現場? 09座二樓 

教授簡介

Tom Engels
官綺雲
Xavier Le Roy & 余美華
Raimundas Malašauskas
Joanna Mansbridge
潘律
楊陽
鄭波

Tom Engels在表演與視覺藝術交匯的領域工作,身兼策展人、編輯、作家和戲劇作家多職。現為大館當代美術館《信任與困惑》展覽(2021)的副策展人。近期策展的項目有電話演出《By phone》(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2021);比利時藝術家Hana Miletić的展覽《RAD / Materials》(維也納藝術之家,2020);《另一個說出的名字》(比利時Jan Mot畫廊,2017)和《表演物質》系列(比利時根特藝術學院,2017-2019)(他自2013年起擔任該學院客座教授)。他在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與Alexandra Bachzetsis合作,在Steirischer Herbst(奧地利施蒂里亞秋季當代藝術節)與Mette Ingvartsen合作,其他合作過的藝術家有Mette Edvardsen、Bryana Fritz、PRICE / Mathias Ringgenberg和Trajal Harrell。他是Sarma出版社的《佛蒙特州對話:Steve Paxton》(2020)的編輯,此書是他獲得了羅伯特·勞森伯格基金會檔案研究駐留獎學金的成果。他的著作曾刊載於《frieze》、《CURA》、《Extra Extra Nouveau Magazine Erotique》和《De Witte Raaf》等雜誌。他還擁有藝術史、編舞和表演研究的學位。

官綺雲是香港大學藝術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她曾發表多個著作,包括《奈良美智》(2020)、〈A Chinese Canton? Painting the Local in Export Art 〉(2018)和《蘇仁山與十九世紀初廣東的繪畫政治》(2014)。她曾獲多項研究獎,包括富布賴特高級研究獎學金、美國學術團體協會獎學金,以及劍橋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問獎學金。她是當代藝術的藝評人和策展人。2014年,擔任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徐冰:變形記》的客席策展人,也是第十二屆光州雙年展(2018年)的特邀策展人之一。她目前正籌劃一個由五名香港藝術家參加的國際展覽《喂!拜拜你條尾》,將於2021年6月在芬蘭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芬蘭城堡上展出。

Xavier Le Roy於法國蒙佩利爾大學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並從1991年起以藝術家身份工作。2008年開始他在德國基森的應用劇場研究學院任教授。他的作品催生反思觀眾/參觀者與表演者關係的處境,嘗圖轉換、重組客觀/主觀、動物/人類、自然/文化、公共/私人、有序/隨機等等的二元對立。 

余美華在香港出生,住在柏林的舞蹈藝術家。她的作品探索傾聽和敘述的政治性和詩意性所處的中間狀態,以及自傳中的身體和記憶的自相矛盾。

Raimundas Malašauskas曾合寫歌劇劇本、製作電視節目、擔任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的代理,也在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劃了立陶宛館和塞浦路斯館合辦的《oO》展、與莫斯科的GES-2藝術空間合作、並持續在催眠狀態下演出。 他出生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Joanna Mansbridge 是香港城市大學英語系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方向和教學興趣跨越現代戲劇、人類表演學和電影。她近期研究從激發空間的活力來回應生態問題的表演行為。她的文章發表於 《Theatre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rt and Digital Media》、《Theatre Topics》、《Theat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Modern Drama》、《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等學刊。她是表演學刊《Performance Matters 》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也是劇作家寶娜·華格首部研究專著 《寶娜·華格》的作者。

潘律,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系助理教授,曾任柏林工業大學訪問學者、訪問學者(2008年和2009年),哈佛燕京學院訪問學者(2011-2012年),福岡亞洲藝術博物館駐館研究員和柏林都市與藝術研究中心駐場藝術家(2016年),台北藝術大學訪問學者(2018年)。潘律著有三本專著:《看不見的覆寫城市: 柏林和上海的記憶、空間和現代性》(伯爾尼:Peter Lang,2016)、《公共空間的審美化:東亞城市的街頭視覺政治》(布裡斯托爾:Intellect,2015),以及新書《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此書已於2021年1月由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社出版。

楊陽從事教育、文字、及策展工作,2008年成立藝術組織聲音掏腰包,推動聲音及聆聽作為文化和藝術。2013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2015 年成立A Walk with A3藝術空間,爭取藝術處於街道及公共領域的權利。現為Institute for Public Art研究員,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成員,及獨立藝評組織Art Appraisal Club成員。2013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現任職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攝影:Mike Pickles

鄭波現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任教,發起研究創作團體「萬物實踐社」。鄭波關注萬物生機,多從邊緣人群和邊緣植物的視角探查歷史、想像未來。他創作野性的花園、生長的標語、「生態酷兒」的影像,嘗試培育人類世大滅絕後的⽣態智慧。鄭波的作品被多家機構永久收藏,包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和哈默博物館(洛杉磯)。他的作品入選利物浦雙年展(2021),橫濱三年展(2020),第十二屆歐洲宣言展,第十一屆台北雙年展和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鄭波曾與亞洲和歐洲的多家美術館和藝術空間合作,最近的有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ICA),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畫廊,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 Villa Vassilieff(巴黎)和立方計劃空間(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