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形 2022﹕虛無界限

聲形 2022﹕虛無界限

日期及時間

2022年11月12日 - 19日 8pm-9pm (入場時間為7:45pm)

地點

F倉展室

費用

$120(1日門票)
$300 (3日門票)

簡介

策劃人:余林橞
現在音樂經理:張均謙
現在音樂項目主任:楊俊
大館當代美術館教育舆公共項目策展人:王莉莉
大館當代美術館教育舆公共項目助理策展人:周曉妍

聲形 2022﹕虛無界限

聲音無時無刻包圍著我們﹕在空氣之中、從地面之下、於我們的身體之内,無邊無界。我們如何從聲音體認並抱擁陌生的空間呢?

由現在音樂及大館當代美術館合辦的第五屆聲形聲音藝術節將於2022年11月12 – 19日再臨大館現場,為觀衆呈現3場以藝術家合作為主的聲音演出,希望能以聲音作為聯繫不同藝術形式的橋樑。

陳一云與林建霖將鑽進電磁波的粒子洪流中,摸索的並非光與聲音這兩種獨立媒介之間的互動,而是探究兩者不可分割的內在連繫;另一組藝術家朱凱婷及廖月敏將會審視疫症期間,人與人之間的觸碰、空間關係以及社交暗示等的期望落差所造成的日常「故障」;藝術節亦會呈獻由林葉及羅玉梅創作的表演作品《我的說話像河流》及陳朗丰以實地錄音採集的次音波所創作的裝置表演作品 Poplar Yuddha。


            

 日期


            

            

藝術家


            

            

12-13.11.2022


            

            

陳一云、 林建霖


            

            

15-16.11.2022


            

            

羅玉梅、 林葉、 陳朗丰


            

            

18-19.11.2022


            

            

朱凱婷 、廖月敏


            


 


藝術家簡介

陳一云
陳朗丰
朱凱婷
林建霖
林葉
羅玉梅
廖月敏

陳一云

從事光影藝術及劇場創作,主力探索光之音樂性、表演性及劇場性。個人主要創作包括光影裝置劇場《界•面》、《與物俱增》、《病理誌》及燈光裝置《Memento Mori: Sonata for Light》。

近年活躍於跨界合作之光影藝術創作,曾和視覺藝術家鮑藹倫、作曲家上野健、香港創樂團等合作,參與M+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呈獻製作、新視野藝術節、西九自由爵士音樂節等項目,涵蓋藝術館現場展演、音樂裝置劇場、不同類型之音樂表演及即興演奏等不同作品。亦曾為超過八十個舞台作品、裝置及藝廊創作燈光,當中包括香港雙年展2003得獎作品暨香港藝術館藏品《有棵沒人種的樹》。

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優異),主修燈光。重點研究後戲劇劇場之光影美學,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刋及會議,並獲德國柏林藝術學院邀請擔任《後戲劇劇場在全球》研討會講者。

http://www.amychan-light.com/

陳朗丰,新媒體藝術家,作品探索不同藝術經驗,題材包含生死、空間、意識及時間。陳氏擅長多種媒介,例如聲音景觀、電子裝置、程式編碼、數據視覺化和生成藝術。先後獲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文理學士及香港藝術學院高級文憑,其學生作品 《Stochastic Camera》受邀請刊登於創意媒體學院網頁,並擔任學生代表分享。2016年曾獲得香港藝術學院頒發最佳畢業作品及最佳學術表現獎,並獲「自資專上獎學金計劃」外展體驗獎。2019年,在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籌劃《Draw With Code》工作坊和作為課程導師,因而獲香港藝術教育學會(HKSEA)採訪。2021年,獲選為「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獎學金得獎者修讀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視覺藝術碩士學位。於2019至2020年期間,擔任全職互動影像藝術家及音景設計師,其商業作品曾於多個城市巡展。在2021年,於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學院藝廊舉辦首個個人展覽《自源作 Auto.Mob》。同年,於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擔任研究助理,同時作為非牟利數碼藝術團體(iLOrk)的導師。並作為現在音樂(CMHK)「聲音傳輸 -iii藝術家交流計劃」獲選藝術家到海牙的 iii(instrument inventors initiative)創作新作品,及受香港藝術發展局委托於大埔藝術中心舉辦個人作品展覽《D^4》。2022年,作品《Petri.Vista》入圍第二十七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媒體藝術組決賽,及作品《UnDIRECTED?》獲得WMA Photography Award。由2021年起,陳朗丰受到多間媒體報導及採訪,包括香港電台、瑪利嘉兒香港及星島日報等。他亦受多個文化藝術機構邀請作為講者、委托創作及舉辦展覽,當中包括香港文藝評論雜誌Sample樣本、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及香港藝術節。

朱凱婷

朱凱婷,跨領域藝術家,定居並工作於香港。她熱衷於探索親密感和人際關係,尤其是感官與空間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放大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她透過多感官裝置作品和街頭實驗介入,反思人性的本質。

朱凱婷於皇家藝術學院及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全球創新設計雙碩士學位,並於紐約Pratt Institute獲得傳播設計(主修插畫)學士學位。

她的作品曾被《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等雜誌及TEDx 等國際平台上提及。她的作品亦曾於1a Space(香港); Negative Space(香港); 和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展出。

林建霖,香港敲擊樂手和聲音藝術家。林氏透過融合自製樂器、即興表演、聲音藝術裝置、聲影創作和作曲於創作中,藉此延伸自身音樂創作的可能性並探索聲音於各範疇上的應用。其作品探索聲音、燈光、電子和視覺媒介的交界。他近年喜愛利用聲音, 光, 和電子科技的共同性來創作,並於作品中加進不確定性與隨機性等元素。林氏享受在未能完全受控的環境和情況下與自己的作品互動。

林建霖獲美國山姆休仕頓大學敲擊樂表演學士學位,以及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聲音藝術)碩士學位。

林葉為跨界藝術家及敲擊樂手,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以創作及表演探索聲音、聆聽、形體及空間之相互關係及可能性,近年修習太鼓,實驗從太鼓延伸的跨界創作及社會項目。林氏近期作品及演出包括《浮星物語》音樂錄像、羅玉梅《客途秋恨》錄像裝置暨文獻展覽、「聲形」聲音藝術節2021、一才鑼鼓「香港微音樂」、「船到橋頭生活節」及多媒體實驗《こっちじゃない – 不在這????》。

羅玉梅

羅玉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是藝術家營運機構「 天台塾 」創辦人之一 (2016-2022) 。創作以影像、聲音和裝置藝術置為主要媒介。常以田野調查和搜集為方法,介入城市空間及日常,捕捉歷史的物理痕跡、人的心理軌跡、時間的形跡與地緣政治的關。羅玉梅亦擅於挖掘表層下的細碎敘事與物事,鉤沉微歷史,以及重新想像創作的剩餘物,賦予其全新意義。

羅玉梅入圍2021 Foundwork Artist Prize 最終候選名單, 於2018年同時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新秀獎(媒體藝術)和第十五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媒體藝術組)傑出作品獎。

廖月敏在新加坡出生及成長。她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並獲得藝術學士學位,主修現代舞。

她是一名跨界別的編舞和動作藝術家。她有豐富的表演經驗,曾與多位國際編舞家合作,並於多個國際舞蹈節及藝術節演出。她的作品曾於劇場、畫廊、及特定場域地點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