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空間

性別沙龍:對話

性別與空間

性別沙龍

性別沙龍:對話

性別沙龍:工作坊

日期及時間

2022年11月17日 - 2023年1月14日

地點

01座複式展室地下二層

費用

大館Fan 尊享節目,免費

簡介

我們將舉辦一系列公眾活動,促進關於性別議題的參與式對話。透過多樣化的主題—從歷史和文化遺產到當代性別平等的挑戰—對話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讓市民大眾建立批判意識和能動性,以創造一個更平等和包容的社會。

除特別指明外,講座將以粵語進行。

所有性別沙龍節目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與。

對話

日期

時間

主題

講者

17.11.2022

1pm-2pm

紅毛嬌的傳奇

羅雅寧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

24.11.2022 

1pm-2pm

香港的南亞裔女性(英語)

馬夏邐
小彬紀念基金會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26.11.2022 

2pm-3pm

性‧罪‧罰:性工作與人口販賣

鄭詩靈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1.12.2022 (英語)
8.1.2023 (粵語)

1pm-2pm
3pm-4pm

策展人導賞

鍾妙芬
大館文物事務部主管

8.12.2022 

1pm-2pm

活在影子下:香港的海外家庭傭工(英語)

Manisha Wijesinghe
家傭匡扶中心執行董事

10.12.2022 

2pm-3pm

長衫的工藝與傳承

柯凱栭
港識多史聯合創辦人

10.12.2022 

3:30pm-4:30pm

張愛玲「遇見」斯黛拉·本森(英語)

黃心村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

17.12.2022 

3pm-4pm

變革者:性別平等與種族共融

譚少薇
香港中文大學多元文化行動計劃總監

沈曉楓
救世軍新界西綜合服務助理高級主任

17.12.2022 

4pm-5pm

少數族裔的聲音:性別平等與種族共融

Akhtar Yasmine
教師

Khan Mohammad Harris Shah
Hi! Stranger少數族裔生活導賞導賞員

5.1.2023 

1pm-2pm

男性凝視:她和他在公園之間

鄧慧欣
公園女遊聯合創辦人

7.1.2023 

2pm-3pm

哭嫁歌:龍躍頭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

14.1.2023 

2pm-3pm

女性囚犯:域多利監獄之九十年(英語)

Patricia O’Sullivan
Women, Crime and the Courts: Hong Kong 1841-1941的作者

照片來源:

家庭傭工在休息日於中環聚會。2015 年 9 月 13 日

https://arthistory.hku.hk/HKinTransition/image_detail.php?id=23917


This and other images of Hong Kong by David Clarke may be found in his free-to-access website ‘Hong Kong in Transition: 1995-2020’, at https://arthistory.hku.hk/HKinTransition/.


講者簡介

羅雅寧
馬夏邐
鄭詩靈
Manisha Wijesinghe
柯凱栭
黃心村
譚少薇
沈曉楓
艾詩文
賈文錫
鄧慧欣
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
Patricia O’Sullivan

羅雅寧是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過去十七年間,中西區關注組成功倡導在老城區進行更好的城市規劃和文化遺產保育。她最愛跟學生和公眾以導賞團方式分享社區的歷史和故事。中西區關注組已成功發起保育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PMQ)、政府山、中環街市以及舊中環的唐樓和古牆遺跡。

馬夏邐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向致力推動香港的共融及多元化社會發展,經常就相關議題發表研究及意見書,並創立小彬紀念基金會。2008年她獲英女皇頒授員佐勳章MBE,表揚她推動香港企業肩負社會責任的努力;一年後,她再獲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年輕領袖大獎。香港特區政府亦認同她為少數族裔的貢獻。

鄭詩靈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別、性及人口流動的交織。她研究性工作及關於人口販賣政策超過二十年。2009至2013年,她在韓國紅燈區為性工作者進行影像發聲計劃及展覽。她的首本著作《 On the Move for Love: Migrant Entertainers and the U.S. Military in South Korea 》(賓夕凡尼亞大學出版社2010年)榮獲2012年美國社會學協會傑出著作獎(性類別)。

Manisha 是一名人權律師,倡導人人享有尊嚴勞動。她目前擔任 HELP for Domestic Workers 的執行董事,這間慈善機構總部位於香港,旨在通過建議、援助和教育為香港的海外家庭傭工賦權,幫助他們獲得公義,以及公平和平等的待遇。

Manisha 的專業範疇是幫助移民婦女和兒童確保他們的權利。她曾任職於斯里蘭卡司法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保護和少年公義計劃、斯里蘭卡救助兒童會和斯里蘭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加強民主治理和問責項目。

在香港,Manisha 曾與基督教勵行會的海外傭工計劃和人權律師事務所 Daly & Associates 合作,專門研究移民工人的權利和國際勞工法。

柯凱栭為香港大學文學及文化研究碩士及浸會大學人文學系畢業生。2016年聯合創辦「港識多史」。現從事教育文化相關工作,近年學習造長衫,研究相關歷史文化並向外推廣。

黃心村,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學系博士,曾長期執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現為香港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涵蓋二十世紀華語文學和視聽文化研究。她著有兩部張愛玲研究專書:《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和《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cup.cuhk.edu.hk/HongKongConnection

香港中文大學「多元文化行動計劃」總監,城市歷史、文化與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人類學系及性別研究課程兼任副教授。譚少薇教授是一位文化人類學家,研究興趣為社會轉型中的文化身份認同,聚焦於性別和族群關係、跨國流動以及家庭移民。她廣泛發表有關香港和中國文化的文章,合編《我們在慶祝甚麼?香港的多元文化節慶》(2017)和《東亞的性別與家庭》(2014 ),並製作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就係跨文化!》節目及《跨文化香港系列》紀錄片。

沈曉楓自2002年開始在救世軍工作,擁有超過 20 年的青年工作經驗。他目前是新界西綜合服務助理高級主任,負責督導綜合青年服務中心的服務、青年服務項目和服務創新的人才發展。他是 2017 年首屆賽馬會教師社工創新力量的創新社工伙伴。他發起「Hi! Strangers少數族裔生活導賞」計劃,推廣香港的種族多樣性,為少數族裔青年的巨大潛力尋找出路。

「大家好!我叫艾詩文Yasmine ,係香港土生土長嘅巴基斯坦人。我係一位英文老師,除咗教書我好鍾意做義工服務。平時有時間就會喺NGO嗰度做義工,組織唔同嘅活動,也會開興趣班等等。由呢啲機會可以有文化交流,同本地人可以分享我哋嘅文化。」

「大家好!我叫賈文錫Khan Harris,也可稱呼我為Harris。我現年21歲,正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讀工商管理及法律課程。我是「Hi! Strangers少數族裔生活導賞」計劃的導賞員,已有三年經驗。自從為學校學生會籌備多元文化日開始,我已非常熱愛分享香港的非華裔文化,包括風俗、在香港的生活以及學習廣東話的困難。」

鄧慧欣是「公園女遊」聯合創辦人,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應屆畢業生。她熱衷於探討女性和公共空間的關係,其畢業習作以性別主流化為主軸,研究年輕女性在使用公共空間時的隱憂,提倡年輕女性自如地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服務座落其鄉村三十年,與村民合作無間。近十多年,明愛探索及推廣本村傳統圍頭和客家文化。龍躍頭是一個充滿本地文化歷史的鄉村。圍頭婆婆忙著手作,卻又能悠閒地哼唱圍頭歌謠,回想當日出嫁情景,後來跟隨家姑嬸姆學做媳婦,家事農忙外又要編織涼帽花帶,既可裝扮又能賺點外快。明愛期待非物質文化能承傳下去。

主持: 伍樂之、莊慧琪
表演者: 文金合、文鳳瓊、梁少霞、廖金蘭、萬金蓮、袁如波

拾圍安歌 Yesterday Once More Facebook / Instagram

Patricia O’Sullivan從2010 年開始撰寫有關香港歷史的文章,揭露被遺忘的家族故事,內容整合成2017年出版的著作Policing Hong Kong - an Irish History。由此,她開展了探索歷史故事的旅程,踏足香港社會歷史中鮮為人知的領域。 於2020年,她出版了另一本著作 Women, Crime and the Courts: Hong Kong 1841-1941。 講者現正籌備的下一本著作,將再次從大館出發,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自願服兵役的警察。講者網址:www.socialhistory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