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棚

拆棚

拆棚導賞團 (粵語)

拆棚導賞團 (英語)

《攞你命三千》工作坊系列 - 【四維攞你命】電影工作坊

《攞你命三千》工作坊系列 - 【告解繩】和解工作坊

日期及時間

2018年6月9日 - 8月19日 11am - 7pm

地點

賽馬會藝方 大館當代美術館

費用

免費

簡介

Spring工作室呈獻

由Spring工作室主辦、李綺敏策展的大館當代美術館展覽「拆棚」匯聚本地與國際藝術家團體,其中展出的諸多作品,將與我們置身的社會與公民結構相契合。藝術定位帶來發人深省的見解,使我們對舊俗與常規重新構想檢視。而正是這些舊俗與常規,決定了我們每天的生活形態和行進方向。展覽觀念由兩個主旨醞釀而成:展覽場域的獨特背景,以及兩間當代藝術機構在各自沿革線索交匯之處的合作,亦即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創始起點,與工作室依擬定計劃,於五年運作後正式閉館暫止。

「棚架」在建築語彙中通常指一種臨時支撐結構,用於建築物的修繕與改動。較少人知的是,棚架在過去亦指一種用於處決與施刑的舞臺。展覽標題因此將兩種定義交織在一起,凸顯美術館所在地先前作爲執法部門樓羣、裁判司署和監獄的功能,乃至今日的轉變。「拆棚」意在呼應原中區警署建築羣的豐富歷史,紀念它對公衆開放的重大時刻。從今以後,它將成爲香港的一座永久文化機構和古蹟。

爲與建築物的框架和藉由「棚架」之核心隱喻與公眾生活求得一致,展中藝術品探求的是藝術如何闡明與拆解我們與社會總體的關係。它們深沉地反思了,哪組成和組織我們與週遭、他人之日常存在的那些或隱或現的構造。相似於Spring工作室和大館當代的合作關係,個人與團體藝術的表現提出了社會參與、過度商品化、排斥/禁閉/關押、城市發展、合作、公共與私人領域的人類福祉等諸多問題。「拆棚」對人類在當代公民社會中的體驗所依託的社會層面做出了另一種詮釋。

參展藝術家

唐納天、Erkka Nissinen、黃頌恩
大尾象
陳劭雄
程展緯
Tiffany Chung
Claire Fontaine
關尚智、黃慧妍
李秉罡
梁志和、黃志恆
梁鉅輝
林一林
Roman Ondak
LH02- 白雙全、謝斐、曾慧明、吉暝水、周小某
PolyLester
Jhafis Quintero
SUPERFLEX和Jens Haaning
田中功起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Bik Van der Pol
Yvonne Dröge Wendel
西京人
徐坦

教育工作者可按此下載教材套


梁志和,《皇后叉畢打叉雲咸與皇后叉畢打叉雲咸》,2001年,彩色照片、一組兩件,每件 76.2 × 101.6 厘米 (鳴謝: 梁志和)

LH02: 白雙全、謝斐、曾慧明、吉暝水、周小某, 《攞你命3000》, 2018年, 裝置、檔案資料、工作坊, 尺寸可變(桌子1 × 7 × 0.9米,0.5 × 0.4 × 0.7米)




羅曼·昂達克, 《量度宇宙》, 2007年, 特定場域裝置, 尺寸可變 (鳴謝:  慕尼黑Pinakothek der Moderne的現代藝術收藏)
 

李綺敏是一位在香港和荷蘭兩地工作的策展人,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美術(藝術史)和比較文學學位,於2009年完成de Appel藝術中心策展課程。她是香港Spring工作室策展人,並於2015至2017年間兼任該機構總監。她在Spring工作室策劃的項目包括:《共存》(A Collective Present,2017);曾吳的《對聯/對練》(2016),黃慧妍的《不要太努力讓事情發生》(2016),《日夜雙生》(Days push off into nights,2015)和《Des hôtes——人,外人,外來人》。她與張奕滿一起策劃了短篇故事集《寧息》(Stationary),與作家、藝術家Malak Helmy合作編輯的第二輯即將推出,詳見 www.stationarystories.com

李綺敏曾於2005至2008年間擔任Para/Site藝術空間(香港)策展人,以及第53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香港參展專案《製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異邦的城市和夢》助理策展人。她的其他計劃包括:《平壤閱讀室——物件與陰影之間》(Pyongyang Reading Room: Between Object and Shadow,2013年於阿姆斯特丹歌德學院);《誤讀地圖》(A Map of Misreading,2012年於鹿特丹TENT);《伊卡洛斯13號航天器——來自他方的電影敘事》(Spacecraft Icarus 13: Narratives of Progress from Elsewhere,2011年於烏特勒BAK);《序言——對禮節文明構成的猜想》(Prologue – Speculations on the Cultural Organisation of Civility,2010年於阿姆斯特丹SKOR等多個場所);《非昨天,非明天》(Not Yesterday, Not Tomorrow,2009年於赫爾辛基Cable Factory);《弱信號,外卡》(Weak Signals, Wild Cards,2009年於阿姆斯特丹de Appel)。她的文字作品曾刊登於《藝術論壇》(Artforum)、《亞洲藝術觀察》(Art Review Asia)、《藝術界》(LEAP)、Parkett、Spike和《典藏國際版》(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rt)等。
 

關於Spring工作室
Spring工作室成立於2011年的非牟利藝術空間,作為一項五年計劃,矢志策劃藝術家和策展人駐留計劃、展覽、音樂、電影及講座等跨領域國際活動。座落香港黃竹坑工業區的Spring工作室,將成為一眾構成香港豐富文化風景的活躍藝術家和機構,以及世界各地渴望進行深邃對話的新晉與知名的藝術家及機構,此地與彼岸之間的交流平台和實驗室。自2017年12月起,Spring工作室將進入反思與蛻變的停息期。

www.springworksho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