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思考:數碼領域裏的藝術與設計

M+ 思考:數碼領域裏的藝術與設計

日期及時間

2018年9月1日 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半

地點

賽馬會立方

費用

免費

簡介

是次活動為期一日,邀得四位來自亞洲、歐洲和美國的國際知名從業者參與其中。他們擅於利用網上工具創作原生數碼作品,以應對、視覺化及批判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並且發展出一些人與互聯網共處的另類途徑。這四個對談旨在促進公眾論述,了解當代藝術工作者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網絡世界中探索大數據收集、人工智能、模擬、社交媒體和電腦遊戲設計。

10:00 am – 10:15am 簡介
10:15am – 11:15am 與苗穎對談──中國式互聯網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11:15am – 12:15pm 與Thomas Boland(Moniker工作室)對談──賦予數碼事物新意義
2:00pm – 3:00pm 與鄭曦然對談──世界之創造與生成
3:00pm – 4:20pm 與崔泰允對談──詩學計算和非二元未來
4:30pm – 5:30pm 「M+數據設計黑客松」小組報告暨頒獎典禮

 

苗穎是駐上海和紐約兩地的藝術家,透過作品探尋狹窄的中國互聯網中有哪些可能性,以批判和戲謔的態度思索審查現象。其拼貼式網站美學所呈現的荒誕視覺效果,混雜YouTube影片和商業廣告,凸顯國際網頁私有化和壟斷的情況。苗穎的作品以互聯網為遊樂場,將大量資訊抽離其脈絡,放到這個虛擬的藝術世界之中,反思政治審查或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苗穎的作品曾於多個場地或活動展出,包括: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16年)、柏林現代藝術中心(2016年)、紐約新美術館(2016年)、OCA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2015年), 廣東時代美術館(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2015年)、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4年)、奧地利林茨國家美術館(2012年)、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年)、上海美術館(2008年),以及網上數碼藝術雙年展「錯誤」(2015年)。https://www.thedeadpixelofmyeye.com/

Thomas Boland是駐阿姆斯特丹的創意開發者,探索數碼和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繫。他於荷蘭ArtEZ藝術學院修畢互動設計課程後,在海牙LUSTlab實驗數碼設計工作室任職設計師兼開發員。2017年加入Moniker互動及媒體設計工作室,與Luna Maurer及Roel Wouters共事;Moniker公司的宗旨是探討科技的特性、人們如何利用科技,以及科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觀眾常獲邀參與到作品的開發過程中。https://studiomoniker.com/

鄭曦然現居紐約,這位藝術家以模擬作品探索變異與人類對變化的接受能力。他創作的虛擬生態系統採用了電腦遊戲和認知科學的原理,各種由人工智能模型操控的角色棲居其中;這些角色會嘗試在非現實環境情況中長存永續,結果卻衍生出無止境、無法預測的人造生命,時而熟悉,時而不確定,時而沉悶,時而驚喜,互相交替,鄭曦然稱之為「具有神經系統的藝術」。他近期的個展於倫敦蛇形畫廊(2018年)、美國卡內基美術館(2017年)及紐約現代美術館分館MoMA PS1(2017年)展出。其作品近期參與的聯展於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美術館(2017年)、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2017年)、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2017年)、橫濱三年展(2017年)、華盛頓赫雄博物館(2016年)、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16年)及台北雙年展(2014年)展出。https://iancheng.com/

崔泰允是遊走於紐約和首爾兩地的藝術家、教育家兼行動主義者,其藝術實踐包括行為展演、電子、繪畫和裝置等形式,以這些作品建構公共空間的敍事基礎。他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畢業後,與人合辦School of Poetic Computation,持續組織會議及教授課堂;同時於紐約大學蒂施藝術學院任教互動電訊課程。最近,藝術家專注打破殘疾和正常之間的樊籬,致力令藝術與科技更易於使用和更加包容廣泛。崔泰允的個展「Speakers’ Corners」於紐約Eyebeam藝術科技中心展出(2012年),其作品亦曾於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15年)及上海雙年展(2012年)中展出。崔泰允曾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Frank-Ratchye創意工作室(2014年)、 曼哈頓下城區文化協會(2014年)及首爾那比藝術中心(2006年)任駐場藝術家;他獲首爾藝術博物館媒體城市雙年展(2016年)及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藝術+科技實驗室」(2014年)委約創作。目前研究興趣為對等式、無中心化網絡,現正開發一個「分佈式關懷網絡」研究計劃。https://taeyooncho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