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季:舞蹈影像 – 跳格

舞蹈季:舞蹈影像 – 跳格

日期及時間

2018年9月15日 - 22日 12pm-6:30pm

地點

洗衣場石階

費用

免費

簡介

合辦機構
2018 跳格國際舞蹈錄像節及巴黎龐比度中心

在上世紀,無論是20年代的德國舞蹈界,還是60及70年代的美國先鋒派,都已關注如何在作品中呈現不完美的身體姿態、以及典型的日常動作。卻要等到90年代,舞蹈界在表述危機威脅下,開始排拒主流樣板式的編舞方式,前述的關注才廣泛被採納,形成新思潮。受思潮影響,編舞家偏愛與所謂業餘演員合作,從其未受訓練及不完美的身體中取得創作靈感。

在這股潮流中,長者(翩娜•包殊作品)、孩童(波赫士•夏瑪茲、吉爾•約賓作品)、殘疾人士(DV8劇場及傑羅姆•貝爾作品)等,都突然成為興趣核心。這顛覆的舞蹈語言將鎂光燈下不常出現的身體揭露人前,特別是那些常被社會忽略的老弱傷殘。同時,這形式帶着較少成規,沒有「英雄」式的超凡動作,而只是將這些身軀的脆弱特質在舞台上展現、昇華。藝術世界與日常世界的僵化層級邊界,從此變得開闊。


由於惡劣天氣關係,原定於9月16日(星期日)中午12時至下午6時半舉行之節目「大館舞蹈季:舞蹈影像 – 跳格 」將延期至9月22日(星期六)同一時間及地點舉行。

而於9月15日(星期六)舉行的「大館舞蹈季:舞蹈影像 – 跳格 」將維持不變。如有任何不便,敬請見諒。


孩子
2011
60分鐘

編舞
波赫士.夏瑪茲

攝影及剪接
La compagnie des Indes

小孩,在創作中是可塑的材料,但也是脆弱和難以控制。在舞者的引領下,一個個小孩以身體入侵演出空間,把空間擴大,將空間塑形。舞者和孩子之間的微妙關係生成一場緊張又放鬆的遊戲,固守慣性和推動轉變兩股力量結合其中;漸漸地,遊戲中的關係逆轉,各種概念的界線:無論是大與小,專業與業餘,生動與沉悶,都開始變得模糊;各人雖然未能凝聚為一,卻像是在台上形成一股浮躁雲團,將各種意圖:無論侵襲,還是玩樂,都包含其中。

 

生活的代價
2004
35分鐘

中英字幕

編舞/導演
萊德紐森

演出
DV8形體劇場

《生活的代價》貫徹紐森過往作品的風格,在典型的尖酸幽默和激昂節奏中,對人類從眾行為以及對他者的感知提出懷疑。拍攝過程如一場旅程,在不同的公共或私人場景中,動作總是滿溢於空間,帶出人與人的聯繫。鏡頭緊貼着反來彈去的動作,將停頓放大,着重展示地面支撐的力量,靠在小路拍攝,呈現了紐森的「多元」視角。他帶領觀眾穿過街道,走入排練室,拍下從學院式雙人舞到的士高舞等不同舞風。而每個鏡頭與舞蹈的相遇時刻,都因為非凡舞者大衛.托勒爾的出現而添色不少,其富有質感的動作,讓人重新認識舞者對垂直性和標準姿勢的追求。

 

交際場──65歲以上版本
2001
150分鐘

編舞/導演
翩娜.包殊

《交際場》創作於1978年,是包殊首次不依賴音樂創作,標誌着她工作模式的創新。作品由20位舞者演出,伴隨的是不同種類音樂片段的蒙太奇拼貼,以及舞者藉着咪高峰分享的個人回憶。在讓人互相接觸的庭園中,每一個人自身的恐懼與慾望都被坦露展示,與他人接觸時所引發的誘惑和悲傷,也毫不掩飾。作品在創作時曾引發負面討論,多年以後,當中的價值仍歷久不衰,足證其代表性。這個新版本的作品於2000年創作,更曾透過報章招募「65歲以上男女」參與其中。

 

《小說相片》(泰特現代美術館)
2015
30分鐘

概念
波赫士.夏瑪茲

改編
奧利維亞.格朗維勒

拍攝
泰特現代美術館

《梅西.簡寧漢五十年》是記錄舞蹈大師簡寧漢舞蹈生涯的一本相片集。編舞家夏瑪茲以此相片集為靈感創作作品,以重新認識大師的肢體動作,再加上約翰.凱奇(John Cage)的啟發,在機率遊戲及組合遊戲中編舞。演出如一本大型立體書逐頁開展,或是如組合舞蹈、動畫影印、出人意表的表演那樣編排,《小說相片》的形式無法被歸類,創作過程亦甚為反常:先由一班藝術系學生開始,再由專業舞者及曾經演繹過簡寧漢作品的人接手,而錄像裡的演出則由業餘表演者擔任。是對舞蹈大師嬉鬧跌宕的風格致敬,還是對其創作的顛覆?

 

莫比斯孩子
2007
18分鐘

編舞
吉爾斯.喬賓

導演
奧荷莉.杜特及吉爾斯.喬賓

2001年,吉爾斯.喬賓創作了《莫比烏斯帶》,舞者的身體幾乎如被地面綁住一樣,充滿可塑性,循環式的動作也如有機地形成,以此引發出與「無限」相關的多個概念。2007年,喬賓將這方面的實驗用更奇特的方式延伸。新創作由15位青少年擔任舞者,編舞家曼儂.可特的Virevolte舞團負責製作,將「莫比烏斯帶現象」結構倒置,再重新開始。喬賓在戲劇結構中發現以之作教育用途的潛能,決定以此向新一代傳授各種法則。他同時亦嘗試在被發明多時的系統裡尋找全新的表述方式和其他可能性,以更自由和有趣的方式,對生命意義進行抽象反思。

 

不健全的劇場
2012
90分鐘

概念
傑羅姆.貝爾

劇作指導
馬素布茲

演出
霍拉劇團

編舞家傑羅姆.貝爾自早年開始,就已經在創作中展示要超越既有「再現」形式的興趣。在他的編舞作品中,劇場和舞蹈的既定法則就如語言學的句法那樣,被仔細分析,再融入創作。他不少作品都由專業及業餘的表演者共同擔演,或是跳舞或是朗讀台詞,舞蹈形式摒棄了傳統所追求的完美美感,被視為支持舞蹈民主化的宣言。

在《不健全的劇場》(2012年)的演出裡,他選擇與蘇黎世霍拉劇團的一群有智力障礙的演員合作。社會常預設一切的本質為「正常」,無形中也對「不健全」構成了壓力,因為後者正衝擊着那股界定何謂「正常」的膨脹霸權。若某群人在知性出現異變,即智力障礙,則常會被社會視為完全的他者,與實驗劇場中那群知性敏銳、擁有相當教育水平的公眾截然對立。貝爾卻選擇將這些「不健全」帶到公眾關注的核心,並以之為鑰匙,讓人體會到無論是什麼人,都能用同一角度思考,從而理解彼此。

對貝爾來說,與霍拉劇團合作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劇場空間更開放,讓不健全人士不會被排除於舞台的視覺和論述之外,也不需要他們因為政治正確而隱藏真正的自己;他希望可以將論述從外面轉向內部,並同時承載美學和政治兩個層面。

在《不健全的劇場》這個作品裡,貝爾揭示社會中「排他」的各種動力,赤祼地揭示這被認為沒有生產力的一群是如何被邊緣化,但他們卻能在演出中對「再現」的每個預設機制提出疑問,並提示我們:存在本身,永遠無法從存在方式分割開來。